编写一个能临时运行的程序是一回事,但编写一个结构清晰、易于维护和调试的工业级程序则是另一回事。避免“面条式”代码,采用结构化设计并掌握系统化的排查方法,是PLC程序员成熟的关键标志。
模块化编程:化繁为简的艺术
将复杂的控制任务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功能模块。
OB(组织块):程序的主框架,如OB1是循环执行的主程序,OB100是启动初始化块。
FC(功能):用于编写无记忆的通用功能,如一个标准的电机启停控制、一个计算算法。它不存储数据,每次调用都需输入参数。
FB(功能块):用于编写有记忆的功能,如一个电机控制功能块,它内部包含运行时间、启停次数等需要保持的数据。调用时需配套一个背景数据块(DB)来存储其专属数据。
这种“高内聚、低耦合”的结构,使程序条理清晰,便于团队协作和分段调试。
系统化故障排查流程
当设备故障停机时,高效的排查至关重要。
望闻问切:首先观察设备状态、报警信息,询问操作员异常现象。
PLC诊断缓冲区:这是最强大的工具。PLC会按时间顺序记录所有系统事件、错误和程序错误,它通常能直接定位到是哪个模块、哪个网络节点出了什么问题。
在线监控与强制表:在编程软件中在线连接PLC,监控关键变量(如输入点状态、中间变量、输出点状态)的实际值是否与预期逻辑相符。使用强制表功能,可以手动强制某个点导通或断开,以测试外部执行机构是否正常(此操作需极度谨慎,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!)。
逆流溯源:对于一个不动作的输出点,顺着梯形图逻辑反向检查:线圈得电条件是否满足?前面的触点、定时器状态是否正确?最终追溯到是哪个输入信号缺失或异常。
培养结构化的编程习惯和严谨的排查思维,您的程序将不仅功能实现,更具备工业应用所必需的可靠性、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