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斛作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,有着 2000 多年的药用历史,其种植和加工技艺承载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智慧。随着石斛种植产业的发展,这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和文化知识重新焕发生机,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文化纽带。
在石斛主产区的村庄,流传着许多与石斛相关的民间知识和传统技艺。安徽霍山的老药农至今仍能背诵《本草纲目》中关于石斛 “强阴益精,厚肠胃,补内绝不足,平胃气,长肌肉,逐皮肤邪热痱气” 的记载,并结合当地气候特点,讲解 “霍山石斛三年生为,采收需在霜降后” 的民间经验。老人们还掌握着传统的石斛加工方法:将鲜石斛用竹刀削去外皮,在炭火上慢慢烘烤,火候需 “文火慢烤,勤翻勤看”,制成的 “枫斗”(石斛加工品)卷曲均匀、色泽金黄,有效成分保留完整。
随着石斛种植规模的扩大,传统技艺逐渐形成标准化、规范化的传承体系。浙江乐清的石斛种植合作社,组织村里的老匠人整理编写《石斛传统种植与加工技艺手册》,详细记录种苗挑选、绑附方法、采收时间、枫斗制作步骤等关键参数,让传统技艺有了系统的文字载体。合作社还定期举办 “石斛技艺培训班”,邀请老匠人现场授课,手把手教年轻人传统加工技艺。在培训班上,老匠人会演示如何通过观察叶片形态判断石斛的生长状况,如何通过闻气味辨别石斛的品质,这些 “土方法” 经过实践验证,与现代科学检测结果高度契合。
传统技艺的传承还带动了石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。一些村庄在石斛采收季举办 “石斛文化节”,通过展示传统种植加工技艺、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、开展石斛养生产品品鉴等活动,让更多人了解石斛文化。文化节上,老人们现场演示枫斗制作技艺,年轻人则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,向外界展示石斛文化的独特魅力。采用传统技艺加工的石斛产品,因品质优良、文化底蕴深厚,深受中药企业和消费者青睐,价格比普通加工品高 40% 以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