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不少山区村庄,邻里互助的传统逐渐淡化,天麻种植过程中形成的协作模式,让村民重新凝聚起来,在分工合作中重拾乡村温情,成为促进社区和谐的“黏合剂”。
天麻种植的菌床培育需要统一规划。蜜环菌的培养对温度、湿度要求严格,单家独户难以控制环境,村民们便自发组织起来,集体采购菌种、搭建培养棚。在云南昭通的村庄,20多户农户共同出资建设标准化菌床,轮流值班管理,不仅降低了成本,还提高了菌床成功率。这种集体协作从种植初期就拉近了邻里距离,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。
采收季节的分工协作乡村温情。天麻采收需在霜降前后集中完成,否则会影响品质,村民们便采用“换工互助”的方式,今天帮李家挖天麻,明天赵家帮王家分拣,中午各家轮流提供饭菜,田间地头充满欢声笑语。四川绵阳的村民说:“以前各干各的,一年到头说话都少,种了天麻后,大家天天聚在一起,关系比亲戚还亲。”
村里还成立了天麻种植协会,协调解决种植中的共性问题。协会收集市场信息、组织技术培训,甚至统一包装销售,避免了恶性竞争。在协会的带动下,村民们从“各自为战”变成“抱团发展”,不仅提高了种植效益,更重塑了乡村的集体意识,让互助合作的传统美德在产业发展中延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