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慈菇种植的技术性和周期性,让村民们不得不相互协作,这种协作不仅提高了种植效率,更重塑了乡村的互助传统,让邻里关系在共同劳作中变得更加紧密。
育苗环节最需要协作。毛慈菇育苗需要搭建保温棚,单户建设成本高、利用率低,村民们便合资共建 “共享育苗棚”,轮流管理。在云南玉溪的村庄,10 户农户共同出资搭建的育苗棚,每年能培育 2 万株种苗,成本比单户育苗降低 40%。大家在育苗过程中交流经验,谁家的种球发芽率高,就主动分享选种技巧。
采收时的互助温情。毛慈菇采收需在霜降前完成,且要小心挖掘避免损伤,时间紧、要求高。这时村民们会自发组织 “互助采收队”,今天帮东家,明天帮西家,中午在田间分享各家带来的食物。贵州黔东南的苗族村民说:“种了毛慈菇,村里像一家人,干活不累,心里暖和。”
村里还成立了毛慈菇种植互助会,专门帮助困难家庭。对于缺乏劳动力的孤寡老人,互助会组织志愿者帮忙种植、采收;对于资金不足的农户,大家凑钱购买种球。这种 “一方有难、八方支援” 的协作,让毛慈菇种植不仅是一项产业,更成为传递温暖的载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