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电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可概括为 “监测 - 分析 - 预测 - 预警” 四个核心环节,通过多技术协同实现对雷电活动的精准预判:
多源监测数据采集
1. 利用闪电定位仪捕捉雷电产生的电磁脉冲,确定地闪 / 云闪的位置、强度和频次;
2. 大气电场仪实时监测地面电场强度变化(雷暴来临前电场会骤升);
3. 气象雷达和卫星遥感追踪雷暴云的形态、移动路径及发展趋势(如强回波、云顶温度)。
数据整合与分析
通过算法识别雷暴生成条件(如强对流、湿度垂直梯度),判断雷电活动的活跃程度和潜在影响范围。
短时预测建模
基于雷暴云移动速度、发展阶段及电场变化速率,构建数值模型预测未来 0-2 小时内雷电可能发生的区域、时间和强度,确定风险等级(如蓝、黄、橙、红)。
预警信息发布
系统将预警结果通过短信、平台推送、声光报警等方式,向特定区域或行业(如电力、航空)发布,指导提前采取防御措施(如停工、设备断电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