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择端,字正道,汉族,琅琊东武(今山东诸城)人,居住于东京(今河南开封),北宋绘画大师。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,擅画楼观、屋宇、林木、人物。所作风俗画市肆、桥梁、街道、城郭刻画细致,界画精确,豆人寸马,形象如生自幼好学,早年游学汴京(今河南开封),后习绘画。
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,专攻界画宫室,尤擅绘舟车、市肆、桥梁、街道、城郭。后"以失位家居,卖画为生,写有《西湖争标图》、《清明上河图》"。存世作品有《清明上河图》、《金明池争标图》等,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
《清明上河图》 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,流传至今已
清明上河图 全图
有800多年的历史。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、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,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。
作品气势恢弘,长528.7厘米、宽24.8厘米,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,个个形神兼备,并画有13种动物、9种植物,其态无不惟妙惟肖,各种牲畜共56匹,不同车轿二十余辆,大小船只二十余艘。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,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。
《金明池争标图》描绘的是皇帝带领近臣到金明池观水战、赛龙舟的热闹场面,图长28.6厘米、宽28.5厘米,略呈正方形。小小的画面,把周围9里多的池面及池岸边的景物悉数摹画下来。着重描写池中的大龙舟及周围的小船,用动静结合的手法,概括地绘出了金明池的全部景色和皇帝观看争标的场面,画面紧凑,结构严谨,主题突出
《清明上河图》全长528.7厘米,高24.8厘米,对北宋晚期的都市生活作了详尽而生动的描绘,广阔而详尽地展示了当时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和动态,包括经济状况、城乡关系、民俗风情等等。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科学技术情况的形象史料。
在构图上,整幅画卷大致可分作三个段落。从宁静清新的城郊到繁华热闹的城内街市,从汴河到汴河两岸,房屋和树木的繁多林立,都描写详尽。仅其中所描写的人物,数起来就有500多个。他们中间,有农民、商人、船夫、手工业者,也有官吏、士子、仕女,还有大胡子道人、行脚僧人,有打拳卖艺的艺人,有走江湖的医生,有看相算命的先生,也有各种各样的摊贩和游手好闲之辈……真是三教九流,三百六十行,行行俱备,样样齐全,全景式地反映了宋代开封城的繁华……在众多的纷纷扰扰、熙熙攘攘的人流之间,有人驾车,有人挑担,有人抬轿,有人在同河中激流搏斗,也有人在到处游逛……至于街市上的
清明上河图 局部
清明上河图 局部
各种商业、手工业活动,同样是五花八门,形形色色。有挂着各种牌号的店铺、作坊,有酒楼、茶馆,也有当铺和各种小商小贩,等等,构成了汴梁城内街市上纷然杂陈的繁荣景象,描绘得有条不紊,入情入理。
"虹桥"部分,是一座坐落在汴河上的环形大桥。此桥构造十分特别:它没有一根支柱,全部以木条架空造成,像夏天雨过初晴的彩虹,因此被称为"虹桥"。这部分画面的组成以横跨汴河两岸的大桥为中心。在飞桥建筑上,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,极富特色。桥上是熙来攘往的行人,桥栏杆两旁有售货的商贩,加上凭栏闲眺的人们,使桥面上显得人声鼎沸,热闹非常,表现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。
在《清明上河图》的整个画幅中,随处可见酒肆茶楼的饮乐者和拉纤者等劳动的场面,形成贫富不均的强烈对比。这种对比的艺术描写手法,表明了作者对生活观察和反映现实的态度。
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其高度的艺术成就,还表现在全图规模宏大,结构严密,引人入胜。人物和景色的虚实、疏密、动静等,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、节奏感和韵律感,表现了高低起伏性和动作性。它既有界画工整准确的优点,又有完整统一的特色,充分发挥了半工笔半写意人物画生动活泼的长处。是我国现实主义绘画传统的最优秀代表
张择端
宋代初年,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,汴梁、成都等地成为当时国内贸易中心。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,市民阶层的队伍和力量也逐渐壮大。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就真实地反映了市民的生活情况。图中不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状况,而且对当时被看作下层人民的船夫、纤夫、架屋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,都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同情,并把他们当作汴河上的主人和促成汴梁繁荣的主要力量,表现了深刻的思想意义。
在绘画题材方面,《清明上河图》突破了唐以来的人物画主要以宗教活动和贵族生活为题材的范围,开始努力表现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场面。而规模之大,场面之宏,人物之多,描写之细腻、逼真、生动,艺术技巧之高超、纯熟,都是古来仅有。这充分说明了,我国以人物为主的风俗画,发展到宋代,已经注意到人物与情境的完善融合,使之水乳交融,开拓出了新的境界,特别是在描写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趣方面,更是冲破了传统题材的局限,这对以后民间年画如《西湖景》、《姑苏万年桥》、《三十六行》等,也是一种启迪。
历史长卷风俗画《清明上河图》,在中国绘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,成为中国风俗画的一个里程碑,值得我们自豪和珍惜